恍然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多年了,这些年任课以小学高学段居多,现我把近两年在自己课堂上用心营造的教学片段或者环节与大家共享,在40分钟里有随时生成的精彩瞬间,也难免有不足之处。今天借工作室平台和大家共勉,取长补短期待尽善尽美!五年级的课堂于我而言上海配资门户,早已不是“照本宣科讲知识点”的单向输出。我始终相信,语文是“看见生活、触摸情感、学会表达”的桥梁,所以我的语文课,总想着多添几分“烟火气”与"孩子气",让文字从课本里走出来,住进孩子们的心里。
一、把课堂“种”进生活里,让文字有画面、有温度
五年级的课文里藏着太多鲜活的场景,但对农村长大的孩子来说。“白鹭钓鱼” “桂花飘香有时只是陌生的文字符号,我做的第一步,就是帮他们把这些符号变成“可触摸的体验”。
教郭沫若的《白鹭》时,我没有依赖现成的视频素材,而是提前准备了"三重观察任务”。课前,我给每个孩子发了一张"白鹭观察卡”,上面画着空白的轮廓,让他们先从家里的画册、科普书里找白鹭的图片,用彩笔给轮廓填色,标注出“蓑毛、长喙脚”的颜色;课堂上,我带来了提前打印好的高清白鹭图一一有站在水田边的、有展翅低飞的、有缩颈瞭望的,一张张贴在黑板上,让孩子们分组观察:“看看白鹭的脖子和仙鹤比,长还是短?它的脚站在水里时,像不像细细的竹竿?”
展开剩余75%孩子们凑在一起讨论得很热烈。有孩子指着图片说:“老师,白鹭的羽毛是雪白雪白的,但是翅膀尖好像有点灰,和课文里雪白的蓑毛差不多!”还有孩子发现:“它的嘴是黑色的,但是尖端有点亮,可能就是‘铁色吧?而且它的脚细细的,站在水里一点都不笨重。”
等大家对白鹭的外形有了直观印象,我再让他们翻开课文,找“文中哪句话和你看到的图片对应”。原本抽象的“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因为有了涂色和看图的铺垫,-下子变得具体起来一一有孩子指着“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短"说:“我之前给白鹭画脖子时,一开始画长了,觉得像仙鹤,不好看;后来改短了,又像麻雀,最后调整到中等长度,才觉得顺眼,这就是‘刚刚好’!”
为了让孩子们更有代入感,我还在教室里摆了几个“模拟场景”:用蓝色桌布当“水田”,放一个小石子当“小鱼”,让孩子用手比成“白鹭的嘴”,模仿“钓鱼”的动作。有个孩子边做边说:“原来站在清水田里,好像是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是这种感觉!白鹭一动不动,好像怕吓跑小鱼,特别安静。”那节课后,好多孩子主动在观察卡里补充文字:“白鹭的脚很细,但站得很稳”它飞的时候翅膀张得很大,但是飞得很我知道,此刻“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不再是需要背诵的中心而是孩子们通过“看、画、做”真正感受到的美。
二、把“提问权”交给孩子,让道理自己“长”出来
五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考,强行灌输“中心思想”,只会让他们觉得语文是“猜老师心思的游戏”。所以在讲说理类课文时,我更愿意做“提问的引导者”,让孩子们带着疑问去读、去议,直到自己悟透文字里的道理。教许地山的《落花生》时,课文的核心是“做人要学花生,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但我没一上来就讲这个道理,而是先让孩子们读课文里“议花生”的段落(第10-12自然段),然后抛出一个问题:“父亲让大家讨论花生,却特意提到了石榴和苹果,他是觉得石榴、苹果不好吗?请你们从课文里找证据,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孩子圈出“石榴、苹果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说:“父亲没说它们不好,只是说它们长得好看,容易被人喜欢。”有的孩子找到“花生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补充道:“花生的好处要挖出来才知道,不像水果一眼就能看见。”
我接着追问:“那父亲为什么要拿它们和花生比呢?如果你们是父亲,想通过这个对比告诉孩子什么?”有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举手:“我觉得父亲是想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外面好不好看,还要看里面有没有用。就像有的同学穿得很漂亮,但上课不认真听;有的同学穿得普通,却总帮大家擦黑板。”
这个回答让我很惊喜,我趁机让孩子们聊“身边像花生一样的人”:校门口值班的老师,每天早上帮大家开门、指挥交通,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班里的语文课代表,总是默默帮老师收作业、给同学讲题,从不炫耀;小区里的保洁阿姨,把楼扫得干干净净,自己的衣服却沾着灰尘。聊着聊着,有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知道了,父亲不是说不能追求体面,而是说有用’比‘体面'更重要。就像花生,就算长在土里不好看,但是能吃、能榨油,对别人有帮助,这才是棒的。”听到这话,我知道“做人要做有用的人"这个道理,已经悄悄长在了孩子们的心里-一不是我教的,是他们自己“读"出来、“议”出来的。
我教语文,就像在孩子心里播下一颗“种子”;播下“观察生活”的种子,让他们能发现身边的美;播下“独立思考”的种子让他们能读懂文字里的理;播下“真诚表达”的种子,让他们能写下心里的话。或许这颗种子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在孩子的心里长出枝芽,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带着语文的温柔与力量。
(中原名师培育对象高占伟小学语文工作室 刘玉秀)
供稿:刘玉秀
统筹:罗贺金
初审:刘艳芳
终审:高占伟
编辑:史周群上海配资门户
发布于:河南省顺阳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